锻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板

日期:  2024-05-22   作者: 机器人资讯

  在广东省深圳市,添加了大模型的机器人可实现图形识别、自行达成目标分解;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拥有出色的性能,每小时最快能走4.6公里;在北京市,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突破性地实现了纯电驱动全尺寸拟人奔跑……一段时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进入发展上升期。

  近年来,我国格外的重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不少加快和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2023年10月份,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提升,总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年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提出,人形机器人产业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家庭服务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这些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技术要点和驱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份,我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专利申请数排名全球第一位,拥有发明有效专利1699件,仅略低于日本。以出售的收益计,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由2018年的193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51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7.9%。截至今年2月份,全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为247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51家。无论从专利申请量、公司数还是产品营销售卖收入来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均实现较快发展。

  但也要看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还有较大技术瓶颈,部分支撑机器人的软硬件、系统性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相关前沿技术也仅限于局部试用。对此,需从战略引导、技术支撑、需求驱动等方面发力,助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确保战略引导的科学性。应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技术复合载体,而非产品载体。其涉及的技术除了应用于机器人外,还能应用到其他智能产品上。增强技术路线的复用性,可增加预期收益,降低技术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应兼顾场景、技术与分工,做强智能机器人各种技术路线及产品。还要重视安全与伦理问题,增强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用户权益,重视其在替代人类工作、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造成的影响。

  系统性发力关键技术。加强硬件技术创新,依托机械设计、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开发更先进、更精密且具备感知和执行能力的组件,拉长我国硬件技术长板,弥补短板。提升软件技术发展水平,在机器人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领域,深入研究与开发,强化软件算法能力。重点推进集成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搭建集成的人形机器人中心平台,通过统筹数据和算力等资源,协同优化产业性能和稳定能力,锻造产业优势。

  培育形成需求侧驱动力。设立多样化试点项目,将人形机器人大范围的应用于医疗护理、教育培训等领域,验证其实际效益和应用潜力,引导市场形成需求。多举办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比赛活动。比赛能够激发研发技术热情,促进创新成果涌现,也为公司可以提供展示技术实力和产品的优点的平台,吸引投资者和用户关注。还应多方合作共建人形机器人产业ECO。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整合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和推动产业链发展。通过出台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更好满足需求。(郭剑锋)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