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艺术品租赁背后的“骗局”

日期:  2024-05-22   作者: 安川减速机维修

  艺术品租赁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也是极具颠覆性的商业行为,但目前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市场更是鱼龙混杂。在近期的彭博新闻中,更是直接爆出艺术品租赁背后的“黑幕”。

  事件的大致情况,是一家名叫AFG(Art Futures Group)的香港艺术品租借公司,通过以承诺收益率的艺术品租赁计划来吸引新客户,但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往往远低于预期,直白的来说这些作品“并不值钱”。

  在这个计划中,AFG吸引的客户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往往都是不懂艺术,却期待从中获益的高净值人群。事件的主人公露西特·丹格利克就是一位之前从未涉足过艺术投资领域,但因为可观的利益而动心的投资者。

  当露西特·丹格利克看到“买一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每年能够升值20%,然后把它租给公司,就能保证每年有6%的回报率”的广告时,不免心动。这条广告的散播者正是香港艺术品租借公司AFG,并且AFG表示像她一样有意向的买家有好几位,需要尽快出手。

  在利益驱动下,露西特想也没想就花了19.8万港元买下了侯庆的一幅油画《红轩尼诗》,当时她还在想“哇,多么划算的投资啊!”然而几个月后,露西特在参加AFG的开放日活动时,惊讶地发现她所下单的画作《红轩尼诗》还在为宣传艺术家而展出,并没有被租给其他公司。尽管如此,每月她还是会收到相应的支票回报,因此她没有多想,又花了110万港元购买了另外四幅画作。

  两年后,《红轩尼诗》的租赁合同到期,并被告知不再续约,另外的几幅画作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此时,露西特想尽快脱手这些画,然而AFG没有回应她的进一步卖画询问。

  于是,露西特只能联系几家香港拍卖行试图把这些作品卖掉。但结果令人诧异,原本预估每年能升值20%的画作,竟没有一家拍卖行愿意上拍。她得到的最好的出价是苏富比提供的网上拍卖——一幅沈敬东的油画,但底价仅为1万港元,远不及她之前的购买价格。露西特开始在网上叙述其经历,没想到多位AFG客户也讲述了类似的经历。

  此外,AFG并不是香港唯一一家出售、租赁艺术品的公司。Elliot James & Tyndal也在销售中国当代艺术品,承诺两年8%的回报率;另一个企业柯林斯与肯特国际美术公司(Collins & Kent International Fine Art)在出售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和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作品,提供7.5%的租金收入,直到2017年其香港办事处破产。

  据AFG前雇员乔纳森马西(Jonathan Macey)说,他的公司确实会从买家那里租回了一些艺术品,并付给买家最高5%的租金。但这些艺术品被用来做宣传,以吸引新客户。

  一位AFG的顾客在对艺术市场毫不了解的情况下购买了AFG推荐的艺术品,现在作品也长期处在卖不出去的状态。对此她说到“我对这些租赁公司来说就是他们最完美的目标客户。我有足够的钱,没什么业余时间,也没有艺术相关知识。我对自己不存在对这项投资做提前调查的愚蠢行为感觉到很惭愧。”

  这些公司向客户推销的艺术品基本都有着一些“噱头”,这也是客户容易上当的一点。如上述提到的艺术家侯庆,其作品在2012年前市场行情报价确实有10-20万,但之后就鲜少有拍卖记录,甚至流拍;另一位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在市场上的声誉和价格确实很高,但其“灵魂”系列作品一直就在3万左右,并没有很高。这一些企业通过信息壁垒,利用“噱头”引诱对艺术市场知之甚少的买家入手。

  对于寻求高回报另类投资的人来说,这种“购买并租赁”的方式尤其具有吸引力。花旗私人银行驻香港的艺术咨询专家胡以迪表示,“这就是这种模式的作用之处,它以人们理解的词汇与他们交谈,并表示愿意在这个非常不透明的市场中充当可信的向导,以此来吸引人们,因此买家可能会放松警惕。”

  一般而言,画廊和拍卖行的人都不会谈及投资回报这件事,但AFG却通过承诺收益率的方式,把艺术品转化为一种投资产品的概念。然而面对真正的投资产品投资者往往会更小心;但对于艺术品,由于缺乏了解,才会容易上当受骗。

  有了AFG事件的前车之鉴,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租赁艺术品背后的风险。首先艺术品租赁市场作品的真假问题就是消费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当今社会科技快速的提升,艺术品租赁行业在享受其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造假技术,除去原始的人工仿制外,更出现了太多包括机器人同步复制、3D打印、高清印刷等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伪造的技术。这使得艺术品在进入流通环节后备受怀疑与争议,而艺术品租赁的潜在客户也因为这样的问题对租赁望而却步。

  另外艺术品的来源渠道普遍不易查证,更难谈鉴定资质的真伪。甚至有一些艺术品租赁公司与鉴定机构两方唱双簧让我们消费者防不胜防,使艺术品租赁业务蒙上了一层真假难辨的“外衣”。

  除了真假问题,收费标准混乱也是让我们消费者心有顾虑的一点。很多艺术品租赁业机构,艺术品种类非常之多,然而同类别的艺术品定价又可谓天壤之别,收费内容也不尽相同。

  艺术品租赁机构以一个中介的方式串联起来艺术作品与消费者,但是租赁机构在租赁业务中的盈利分成无从知晓,而且目前很多租赁机构所经营的艺术品都是排他性的,这使艺术品保值的同时,失去了可以对比的参考对象,而陈列方案设计等服务项目的增加也让艺术品的价格有了注水的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无从知道艺术品定价的细则便会对交易心生疑虑,对艺术品租赁市场产生怀疑。

  据北京商报调查发现,有些画廊并不想承接艺术品租赁的业务,因为易发生推诿扯皮与诈骗的现象,有时还会牵扯出与原画作家的冲突与纠纷。

  例如北京某家艺术品租赁公司的服务流程是,向客户收取艺术品本身价值50%的押金和36%的年租金,也就是说买家在拿到艺术品时已经支付了作品价值本身86%的费用,如此不菲的支出大幅度的提升了租赁的风险,卖方毁约跑路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此一来影响了长久的经营模式。半兮艺术负责人王先生也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艺术品价格里面的水分很多,比如说一幅画售价1万元,租赁费是12%,也就是 1200元。但是假如请别人来看,说这个画顶多值1000元,那么就会出现信用问题。”

  艺术品因信息不对等、真假难辨等各种乱象,使更多不负责任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他们利用艺术品行业不透明、责任不明确等漏洞进行一些诈骗活动,使得行业信用体系崩塌。

  首先进行艺术品租赁之前,除了对艺术品知道,租赁机构的正规性也是消费者需要查询的,一方面能够借助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来查询,另一方面能参考全国艺术品行业黑名单。现在许多艺术品电商也都有线验店,实地探查获得的有用信息远远多于看网站。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认为,国内艺术品租赁市场离成型尚有距离,因而消费的人在进行交易时,应摸租赁机构的资质再入手。

  针对艺术品租赁市场乱定价的现象,据北京市东易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表示,艺术品租赁不需要经营的资质,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其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因而消费的人在订立合同时最应该关注的是收费项目明细与全责分配。根据我们国家《价格法》的规定,定价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政府定价,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第二是政府指导价,具有一定的调控空间,而艺术品租赁则属于第三种市场定价,价格的高低遵循价值规律,一般而言,定金不应超过艺术品本身价值的30%,而押金则不应超过100%。消费的人在进行艺术品租赁交易是应该有所注意。

  再者由于艺术品定价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同一幅作品在画廊、拍卖行或画家手中价钱都不一样,因而在整个艺术品行业内蒙骗、欺诈事件时有发生。这时候合同的签订就显得很重要。最常见的除了定金、押金、租金之外,还应当注意到运费、保费、赔偿费用与保养费用。在艺术品保管方面,承租方的场地和保存条件无法与专业的艺术机构相比,租赁高价艺术品对出租方来说也存在不小风险。实际上,对于运输、保管过程中发生意外,责任该由谁承担,目前行业内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赔偿原则。

  虽然收费项目依据合同约定,但是是否有收费的必要则是消费的人与租赁机构谈判与协商的事项,同时权责分配在合同中应该有明确的体现,例如交付时艺术品有瑕疵,应该由何方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艺术品的正常损耗范围等,以避免发生纠纷时难以归责。

  整体来说,艺术品租赁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需要许多因素的支持,如政府的扶持、艺术消费习惯、美术教育和规范的艺术资产评定估计体系等。在欧洲,大多数艺术品租赁项目接受补贴,艺术品租金低于应有的市场公允价格,其目的也并非是为获利,更多的是为扶持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所以就目前来讲商业的艺术品租赁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此外,回归到该事件的本质,其实是对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艺术投资一定要具有对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的基本了解,盲目跟随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