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热潮的冷思考

日期:  2024-06-17   作者: 机器人主板维修

  “置身会场,有那么一瞬间,呼吸都有点紧张。很难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机器人都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一位观众聚精会神地看完一场手术机器人现场演示后,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演”的这台名为“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中国安装了60多台,仅去年一年就已经辅助医生们做了1.8万台手术,而过去这些手术往往需要超高的精准度才能完成。

  达芬奇SI型机器人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两个控制台操作。它可以做不停跳的心脏搭桥手术:机器人操纵大小约4毫米的小手,利用心脏跳动的间隙进行手术。图为达芬奇SI型机器人的主体部分。(张静瑾/摄)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让世人感觉似乎一步跨入了未来的时空,机器人“钢琴家”、智能仿生蜻蜓、机器人陪护员,更不可思议的是拿着手术刀的机器人“医生”,曾经如科幻电影般遥远的智能生活,如今已经活生生展现在眼前。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17年)》指出,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32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五年来平均增长率将达到28%,进入快速地增长期。

  在中国,一股智能机器人产业热潮正在涌起。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过去五年连续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根据预测,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7万台,预计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到58.9亿美元。同期,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也有望分别达到29亿美元、12.4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多年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积累,为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随国家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智能机器人产业热潮日益高涨,一大批本土优秀企业和国产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新松、中信重工、深之蓝等知名国内企业,在应急救援机器人、矿山探测机器人、水下机器人、警务防暴机器人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存在竞争力的产品,在机器人科学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方面成为主力军。

  同期,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领域,中国本土企业背靠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技术创新势头更加迅猛。在智能家用机器人领域,活跃的中国本土企业已达到30多家,这中间还包括扫地机器人的领军企业科沃斯,主打儿童启智陪护等产品的康力优蓝,以及智能语音系统开发商优必选、思必驰等。在医疗领域,妙手机器人、博实股份、天智航等中国本土企业,也成功推出了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等国产化产品。

  当下的中国,机器人、AI已经成了投资者、政府官员乃至普通百姓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整个社会对未来充满无限的遐想。来自北京一家金融投资机构的张安康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智能机器人产业无疑是未来全球竞争发展的核心产业,美国、欧洲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研发力度。智能机器人将推动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是一片未知的世界,中国的未来和全球的未来都将受到深刻的影响。

  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要求五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今年7月又发布了《新一代AI发展规划》。随国家层面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出善,各地也慢慢地增加布局。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国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特种无人机、深海机器人等领域也形成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成功研究开发了固定翼无人机智能集群系统等一系列产品。

  ▲ 2017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深圳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Alpha1s 杨乐摄/本刊

  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正常采访中也明显发现,中国智能机器人热潮背后也存在着上游高端材料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大“短板”的掣肘。

  “智能机器人制造极为复杂,从一个小轴承、螺丝钉制造到高端智能芯片、AI算法开发,都需要长期一点一滴的技术和产业积累。”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向本刊记者表示,未来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继续推动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可以孕育出国际顶尖的制造业企业。

  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其他成熟产业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我们正常的生活的需求。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曾指出,我国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珠三角、长三角、东北地区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发展侧重,但是核心研发技术能力依然相对不足,目前大量技术成果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机构,技术创新更多体现为数量积累,还没有转化为实践优势。

  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好工业基础,未来有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复杂应用场景都只能采用进口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国产工业机器人数量近两年虽然有很大增长,但基本都是在上下料、低速码垛、简单焊接等领域应用,附加值不高。限制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缺失,特别是RV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

  随着国家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出台,各地投资建设相关产业园区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但各地产业低端趋同的苗头也隐约显现,引起业内部分专家的担忧。有关有经验的人指出,当前,我国机器人区域产业体系仍然呈现出低端趋同的现象,一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突出。

  比如,在部分技术门槛相比来说较低的“弱智能”机器人领域,大量企业一哄而上,很难盈利。有关机构统计,部分地区95%的机器人企业年出售的收益不足1亿元,对经济稳步的增长并没形成实际拉动作用,为产业长久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正常采访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表示,我国已成为机器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国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的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减速器等机器人相关核心技术还主要是依靠进口。要让我国成为一个机器人强国,真正让机器人对社会、经济、产业发挥作用,还有非常长一段路要走。

  “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最关键的发展趋势,现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很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正常采访中,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孔庚说,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越来越智能。中国在这样的领域有自己的人才和市场优势,未来应进一步加大优势领域科研和产业支持,这将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实现飞跃提供重要的支撑。

  李立军说,从全球来看,机器人在运动层面上尚有着很大的不足,无论是目前主流的电机驱动还是扭矩更大的液压驱动,其能效比、灵活性仍远远达不到人类肌肉群协调动作的水平。在相关领域,各国都在加强科技攻关研发,我国也应迎头赶上,支持本土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和攻坚力度。

  《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17)》也精确指出,我国应进一步规范政府扶持体系,规范市场之间的竞争秩序,助推我国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加快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并发挥长期资金市场作用,研究建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加强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布局,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培训力度。

  王飞跃、李立军等专家这样认为,未来应重点突破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提升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采取政策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机器人重点理论和核心技术的投入。针对国际前沿的仿生技术、智能材料、机器人深度学习等领域研究,也应提早布局储备实力,推动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引领。

  在王飞跃看来,当前我国在智能手机应用方面领先了世界,而且还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即移动智能或智能信息港,从这里你可以走向全世界。有很多企业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但一些企业现在还停留在“语言创新”上,实际上企业“做的”跟“喊的”还是有差距。

  他认为,我国跨向智能时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建立起来,那才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几个算法,要做传统行业从来没想过也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他举例说,比如现行交通管理法规下无人驾驶车是违法的,但我相信机器开车的安全性要比人高。就好比骑马,过去是在马路上骑,现在都得到赛马场去骑了。未来人要开车,可能也要去赛场上开了。

  近期,国务院印发《新一代AI发展规划》。王飞跃对此尤为赞赏,“以国家的名义从如此高度来提人工智能,我想中国在整个世界还是第一个。我国不但要有人工智能专项、智能科技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还要建设智能军事、智能经济、智能社会。”

  他最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我们常说‘弯道超车’,为啥不自己开一条高速公路,实现直道超车?只有将‘互联网+’和‘智能+’结合起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才能让整个智能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记者 李萌 季小波 孙琪 阳娜 陈旭 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