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2024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帷幕落下, 具身智能 无疑成为了本届大会的核心焦点。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劲东风,这个由图灵在 70 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如今正逐步从理论走向现实,而
在本次展会上,能走路、能跳女团舞、会做 一字马 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参观者最多的注意力。在 H1-2 展馆附近,排列有序的 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 成了热门打卡点,特斯拉 Optimus、傅利叶 GR-1、夸父 4 代 Kuafu-4th version、宇树 H1、开普勒先行者 K1 等 明星 产品云集,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科幻照进现实的气息。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代表,玻璃保护罩内的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Optimus,即便只能看不能碰,但其展台前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需要瞄准时机挤进去,才能近距离一睹 Optimus 的真容,热闹程度在整个展馆中都是 遥遥领先 。
在展会期间,蓝鲸新闻记者走访对话了十余家前来参展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和一些投资者、业内人士、参观者,尝试从更多元的视角去分析这场具身智能盛宴背后的真实情况。
风口当下,只要能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谁都会拿出来撑一撑牌面,但不要盲目乐观,商业化依旧是一个很未来的事情。某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向蓝鲸新闻记者坦言。这些看起来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科技感十足,但只要问到量产情况和能否落地商业化,大多数企业工作人员都会支支吾吾。就像大多数参观者反复询问的那句话, 好玩儿是好玩儿,但买回来干嘛呢?
在走访交谈过程中,蓝鲸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教育、医疗、工业制造业、服务业是大家目前普遍尝试的场景;但在定价方面,有的认为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用相对低的价格去抢市场的阶段,有的认为前期发起价格战效果不大,反而对这个行业是不利的。
在风口面前,机器人企业竭力为市场和投资者讲出好的故事,但人形机器人的前景真的足够明朗吗?他们心中的答案似乎没那么笃定。
这一年的变化真的太快了,去年展会的核心关注点还是在大模型等软件层面,今年都跑来看人形机器人了。 一位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蓝鲸新闻记者。
据 WAIC 大会官方资料显示,今年共有 45 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和 25 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参展,而在一年前,只有 10 家左右的人形机器人参展。据新闻媒体报道,去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并没有可以双腿走路的人形机器人。但今年,像卓益得这样的公司已领着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在展馆中遛弯。7 月 4 日的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宇树科技创始人及 CEO 王兴兴还发布了名为《具身智能是实现 AGI 最有效途径》的主旨报告。
在具身智能概念狂欢之外,蓝鲸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多数参观者会问到参展企业, 这个机器人能干嘛?可以帮我做家务吗?而企业的回答也基本一致,现在还不行,但未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刘宇飞在 7 月 4 日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 上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难点在于场景应用难和高质量数据获取难。
难归难,但企业已经在摸索中前进了。蓝鲸新闻记者在现场走访交谈过程中注意到,多数企业会选择教育、科研、工业制造、服务等领域作为率先落地的场景。此前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亮相、国内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全尺寸机器人 夸父 也来到了现场,开发商乐聚方面表示,这款机器人慢慢的开始量产,价格预计在 60 万元 -80 万元人民币之间,使用场景主要是在教育和科研领域,而不是工业制造领域。
乐聚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蓝鲸新闻记者,乐聚机器人从 2016 年就开始在教育领域方面探索尝试,产品研发出来需要有渠道销售,因此这是有一定积累的。此外,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是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在系统、感知、决策、控制、算法等方面并未达到一个十分完善的水平,所以要和一些国内高校合作去积累技术优势。
7 月 5 日下午三点半,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智能的展台前水泄不通,他们进阶升级的人形机器人 GR-1 正在做演示,去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智能发布了全尺寸人形 GR-1 并率先实现量产。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告诉蓝鲸新闻记者,GR-1 主要会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这是我们擅长的领域。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总体而言比较相似,没有说哪家更强一些,关键还是寻找到落地的场景。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不管是面对工业制造、服务领域、教育等,其实技术难度差得不多。但康养和医疗方面相对要求高一些,因为面对人,机器需要更加多的数据训练来达到精准的程度确保安全。
在走访交谈中,蓝鲸新闻记者注意到企业之所以优先选择科研、教育等领域尝试落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受到高昂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 B 端的企业有支付的能力;第二个原因则是和自身的行业积累相关,例如康养之于傅利叶、教育之于乐聚。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商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工业领域方面投入,也是因此前有过相关积累,但究竟哪个领域更能发挥人形机器人的作用,谁也说不好。
机器人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从工业机器人到协作机器人,再到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一直存在于产业链中,也是一代代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目标。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快速受到关注,一方面得益于 AI 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成为时髦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标杆企业特斯拉的带动。
几年前,美国机器人企业波士顿动力虽然也依靠酷炫的演示视频带来了一波流量,但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并没太多感知,直到特斯拉的加入改变了这一现象,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 空中楼阁 。
特斯拉方面表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后续将会卖给个人,售价预计在 2 万美元(合人民币 14.5 万元),明年开始限量生产。据特斯拉 CEO 马斯克预测,到 2025 年,特斯拉工厂内将有超过 1000 个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他预计,将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 100 亿 -200 亿。特斯拉目标年产 10 亿台,占据市场 10% 以上份额,为特斯拉带来 25 万亿 -30 万亿美元的市场。
和特斯拉同样将价格打下来的,还有宇树科技今年 5 月发布 G1 人形机器人,起售价 9.9 万元,但此次并没有来到展会现场。宇树科技方面告诉蓝鲸新闻记者,G1 没有来到现场是因为目前尚未开启量产,预计将于今年 Q3 开始量产。
相较于 2023 年 8 月发布的 65 万元售价的 H1,G1 价格急速下降。据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本的压缩主要得益于宇树所有核心部件自研,例如驱动器、控制器、电机、代码再到生产全部都是自己在做的,但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在早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 H1 还是 G1,都是一个前期探索市场的产品。
据《经济日报》报道,人形机器人造价最高的是关节,关节主要由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编码器、电力传感器等组成,约占整体成本的 2/3。比如,用于保障机器人灵活性的伺服电机,在国外售价多在 2000 元至 3000 元之间,平均一个人形机器人需要 20 个到 30 个,光电机成本就达到 10 万元。想要把价格降低,成本的确是一个问题,毕竟并不是每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实现相关核心零部件自研。
在展会现场,蓝鲸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同企业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定价方面存在比较大分歧。特斯拉 Optimus 和宇树 G1 属于 10 万元区间;达闼机器人 XR4、开普勒计划今年下半年量产先行者 K1 人形机器人等在 30 万左右;宇树 H1、乐聚 夸父 等在 50 万元、60 万元;傅利叶、星动纪元等公司旗下产品则没有公布官方售价。
其中,开普勒、达闼等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员认为,虽然现在人形机器人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竞争十分激烈,已经到了需要靠价格抢市场的阶段;但钛虎、傅利叶的工作人员则称,对于现在的市场而言,价格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微乎其微,还是要先把产品做好,现在发起价格战对行业不利。
有业内人士告诉蓝鲸新闻记者,只要能找到比较合适的落地场景,找到市场需求实现量产,价格很快能降下来,这不是什么太难解决的问题。
在展会现场,蓝鲸新闻记者也遇到了一些企业负责人来考察市场,一致的观点是,现在人形机器人卖多少钱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因为只要大规模采购量产,价格不是问题,前期考察的重点还是在性能、场景等,例如机器人的续航、负重、避障等能力,长期比较看好,目前也还在考量。
今年的 WAIC,可以双足行走的机器人再配合企业人员的讲解,着实激发了参观者和市场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就像展会期间上海的温度一样,尽管开着空调,但整个展馆却丝毫感受不到凉意。
蓝鲸新闻记者在走访交流中发现,行业目前有两种派别,一种坚定看好,眼神坚毅、信心满满。每当参观者问道,何时这个机器人能为我服务?展台工作人员都会回复, 快了,马上。以前大家都觉得开电车不可思议,现在不都是新能源汽车了吗?科技发展很快的,再过几年可能都不需要盲人按摩了。
特斯拉的马斯克、英伟达的黄仁勋等全球科学技术大佬,以及国内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优必选的谭旻都是乐观派的代表。
当然也有有关数据作为支撑: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27.6 亿元,到 2029 年将达到 750 亿元,占据世界总量的 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000 亿元规模。
王兴兴告诉蓝鲸新闻记者, 人形机器人领域经历了几十年的起伏,有过高峰也有过低谷,特别是去年 AI 大模型引起轰动之后,新的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为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价值提供了推动力,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这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起点。当然,要想真正的完成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还需要 3 年的时间。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也曾公开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也正在迎来自己的 iPhone 时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迈向通用AI突破的关键节点,人形机器人也在以非常规的加速度发展,预计 10 年到 20 年之间就会有非常普遍的应用。
但也有人没有这般乐观。我们做机器人已经很多年了,但真的想象不到一个真正可以量产落地的场景,这挺苦恼的。而且据我了解,现在并没有哪家企业有明确的商业化模式,他们挣钱的方式还是哪里有展会就将自己的机器人租出去收取佣金,没多大意思。一家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蓝鲸新闻记者。
在展会现场,蓝鲸新闻记者看到的更多现象是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在做静态演示,或者是简单在自家场地上简单行走,只有零星几个在围绕场地行走。
其实在大会召开前一周,大家计划的是都让自家的机器人围绕会场走路,在实测下来发现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后来就变成了以静态展示为主。现在这些人形机器人走路的样子更像是人类的婴儿时期,成长空间还很大。 一位业内人士跟蓝鲸新闻记者坦言。
也有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蓝鲸新闻记者, 别把人形机器人想得多明朗了,就现在的状况来看,还是存在于想象当中,不仅仅是因为场景落地问题,还有一个缘由是想要做人形机器人,就势必要融资,当资本进来以后,理念很容易产生分歧,团队没那么容易做到一条心。
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超过 22 起,融资金额超过 70 亿元。国内方面,星动纪元、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等公司均获得了融资。
在 WAIC 展览馆之内,跟大模型一样,具身智能是今年展会全场最热门的概念关键词;但在 WAIC 展览馆之外,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机器人企业们仍处于思考、犹豫、试探、不确定等复杂情绪的交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