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中国未来最赚钱的13个大赛道什么样的人更具竞争力?

日期:  2024-07-15   作者: 安川减速机维修

  2024年3-5月,智纲智库执行总裁、智纲智库京沪中心总经理路虎在智纲智库研“新质生产力研讨会”上,发表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解读》演讲,他洞见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预见了新质生产力的大势以及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

  趋势的转变,即时代大转折,它关乎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命运。每一次时代大转折,都意味着传统势力的没落和新生势力的崛起。

  当今的中国,正在进入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大时代,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战略的视角解读新质生产力,谈三个问题:预见新质生产力的大势;洞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伴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转向科技竞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层意义,是为了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赢得发展主动权。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较多,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底层基础技术瓶颈仍然突出。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整体上大而不强,在半导体、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无人驾驶、人机接口、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同美国的差距较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窗口期,全球发达国家围绕科学技术创新展开新一轮竞争。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组合技术掀起的技术浪潮,对未来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社会变革的影响之大,将超过之前任何一次产业革命。中国如果错失这次机会,未必还能像之前那样弯道超车。

  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的战略目标是2049年建成现代化强国,为此,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水准。若无法实现这一跨越,就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全球人口过千万的13个中等发达国家,实现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3万美元的跨越,平均用了22年时间,我国计划用16年完成这一跨越,并非易事。我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达到1万美元,2023年为1.27万美元,还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

  要提高人均GDP,重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剔除传统的劳动和资本要素之后,由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带来的增长。目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40%,技术赶追和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

  2018年以来,我国进入金融周期的下行周期。随着房地产的落潮,国家鼓励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等,意在通过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新能源、新制造、新基建等正在成为投资热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末,在人民币新增贷款当中,房地产的新增贷款仅占0.64%,而绿色、普惠小微和基础设施的新增贷款分别占39.11%、25.14%和20.82%,后三者合计超过85%。

  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这样阐述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随着研发强度不断加码,我国的全世界创新指数排名明显提升,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创新,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我国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高铁、特高压输变电、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无人机、5G、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取得了全球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结构中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9%。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1-5月,汽车出口增长23.8%、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5.5%、船舶出口增长100.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以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凭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优势,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实现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024年4月我们国家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达到67%。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2015年只有1%,到2020年也只有5.4%,此后一路狂飙,2021年为14%、2022年为27%、2023年为34.4%,2024年4月14日历史性突破50%,一举超过了燃油车。

  反观欧美,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于我国,但缺乏持续投入,基本原地踏步,到2024年3月,美国和欧盟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9.3%和20.1%。

  我国新能源汽车抓住机遇“换道超车”,领跑全球,这一史诗级的逆袭,标志着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我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力,引起了美西方的焦虑,无理指责我国“产能过剩”,提高进口关税,而这恰恰说明我们做对了。

  对于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出口的企业,能借助腾道外贸通SaaS平台,查询贸易数据检索到所选时间段内218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走货记录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情报列表中也清晰直观地罗列出了每个国家买卖双方的数量情况。

  找到感兴趣的采购商后进一步查看详情列表,通过贸易趋势、供应商、HS编码等多分析快速掌握客户信息,锁定目标市场上真实采购的买家。

  此外,还可以一键简便、快速、精准地获取采购、高管等关键人邮箱、社媒账号和公司网站等联系方式,为找到外贸客户后的营销创造条件。

  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但咱们不可以片面理解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多重维度。苹果、华为、特斯拉、英伟达、OpenAI等取得巨大成功表明,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同步推进,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路径。

  正如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在一百多年前所洞见的,创新是“创造性破坏”,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原料供应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5种情形。

  熊彼特的卓越贡献还在于,他基于创新理论提出了创新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经济的长波周期,还揭示了生产力的代际更替。

  1939年,熊彼特出版《经济周期》一书,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研究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波动是由创新引起的。每当经济从繁荣到衰退,大量的传统企业被淘汰,导致经济萧条,那些勇于创新的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率先走出低谷,带来复苏,领导新一轮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再次进入衰退期,孕育新一轮创新。

  熊彼特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五六十年的长波周期,1780-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2002年,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提出,金融资本助推下的技术革命呈现“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协同阶段-成熟阶段”的周期性,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佩蕾丝总结了过去200年发生的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新范式:工业革命带来早期机械化范式、蒸汽动力革命带来蒸汽动力和铁路范式、电气革命带来电气和重型工程范式、石油革命带来福特制大规模生产范式、信息革命带来数字化的经济范式。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基于熊彼特和佩蕾丝等人的研究,本文对过去250年发生的产业革命做如下概括:

  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是煤炭,新基础设施是铁路、收费公路、蒸汽轮船和电报等,出现的新兴起的产业是机械制造、冶金工业、铁路等,催生了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机械化范式。

  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是电力和石油,新基础设施是电网、铁路网、高速公路、机场、电话网、石油管道等,出现的新兴起的产业是电气、石油化学工业、钢铁、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电讯、军工等,催生了流水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电气化范式。

  主导技术是基于微电子的信息通讯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是信息,新基础设施是计算机、互联网、远程通讯/移动通信、移动计算设备等,出现的新兴起的产业是计算机、互联网、手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核能等,催生了自动化精细化大规模生产的信息化范式。

  主导技术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6G等技术组合,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据,新基础设施是高性能网络、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工业互联网等,出现的新兴起的产业是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正在催生数字化网络协同柔性化智能生产的智能化范式。

  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到今天,随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算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算法的不停地改进革新,AI在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狂飙突进,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国际关系等都将由此而发生深刻改变,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我国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在数据管理和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数据因其强渗透性、低成本复用、边际报酬递增等特征,超越了传统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数据与传统要素融合,展现出不可估量的要素效率提升能力和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实现价值倍增。数字技术可将分散的设备、产品、生产者、企业等以产业链、价值链等方式链接起来联动发展。

  首先,数智化技术是最为首要的新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数智化技术,可极大的提升其他新技术的研发效率、检测精度与模拟精度,比如,基因编辑、药物发现、新材料发现等研发技术,因数智化技术的赋能而带来革命性突破。

  其次,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重塑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催生了泛在智能机器、智能系统等新型劳动工具,以及从事创新活动的智能型劳动者;进而,数字新基建成为最重要的新基础设施,并带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基于以上基础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AI产业等与数智化相关的新兴起的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随之,智能型企业成为主流的新生产组织形式,新商业模式与新制度框架应运而生。

  腾道作为国内领先的贸易数据供应商,能够在线精准分析进出口市场分布,及进出口企业详细交易情况,具体量价分析、供应周期等。为各大进出口企业、行业咨询企业来提供可靠依据性数据。

  按照国家的战略规划,我国将重点发展的新兴起的产业包括7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共计13个大赛道。

  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AI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环保产业;未来产业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

  参考工信部等部门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和《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等,本文对7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的重要子赛道做了梳理,详见下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使其实现“新质化”。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三个层次,相当于龙头、龙身和龙尾。

  先导产业是龙头,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创新药与生命健康等;支柱产业是龙身,包括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房产与建筑业等;基础产业是龙尾,包括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

  未来产业属于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当中尚未规模化的也属于先导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可纳入支柱产业范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蕴藏着最多商机,是全社会的投资热点。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碗里的”,那么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就是“锅里的”,未来产业就是“田里的”。

  进入新质生产力的大时代,企业面临两大战略命题:一是布局新赛道,培育第二曲线;二是实现组织进化,孵化“新质的人”。

  “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去修屋顶”。培育第二曲线要有足够的提前量,在第一曲线还处于高歌猛进的成长期,就应该着手谋划新赛道,布局第二曲线。

  随着新质生产力大时代的到来,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选择换赛道,开始第二次创业,科技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不断增多,包括以黑科技为硬核的技术型公司,也包括以新技术赋能应用的创业公司。

  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与“小巨人”是重要风向标。世界500强以成熟的传统产业为主,独角兽以正当其时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为主,而猎豹和瞪羚则透露出某些未来产业的发展苗头。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2024年中国独角兽的行业分布是:34%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三大行业,此外,生物科学技术、健康科技、电子商务、软件服务、物流、客户服务、金融科技等行业比较集中。

  通过对猎豹、瞪羚、独角兽和世界500强的行业分布的比较,显而易见:瞪羚和猎豹相比独角兽,除了金融科技、软件服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主流的大赛道,在生物科学技术、健康科技、客户服务、半导体、机器人等赛道的布局比独角兽更多。

  注:猎豹企业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最大有可能在五年内成为独角兽的非上市公司;瞪羚企业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最有可能是在三年内成为独角兽的非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是成立于2000年之后、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世界500强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500家非国有企业。

  大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公司处于技术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盈利模式不稳定,业绩波动较大。投资者不要盲目追逐热点,要审时度势,适度超前地进行战略布局,坚持长期主义。

  Gartner公司每年发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评估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走向成熟所需时间。

  以我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例,截至2023年8月,平台工程、国家数据交易所等处于技术萌芽期;云安全、多云、自主可控数据库、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处于期望膨胀期;智能运维、社区云、数据中台等处于泡沫破裂低谷期,其中数据中台面临未成熟即被淘汰;软件定义广域网等处于稳步爬升复苏期。

  在出口领域,同样如此,深入而精准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够助力外贸企业策划出针对性强、高效的市场战略,从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地位。

  腾道外贸通SaaS平台的「市场洞察」板块通过追踪市场变化及识别头部、稳定、增长、下沉市场,使用户能更精准地掌握市场动态,并据此制定出更有效的市场策略。

  本文总结了选择新赛道的“五看”方法论:一看行业、二看市场、三看政策、四看竞争、五看自己。通过以上“五看”,最后看战略机会点。

  一看行业:2024年被认为是我国低空经济的元年。未来随着空域管理限制、安全监管和技术成熟度等问题的破解,低空经济将释放出巨大市场空间。低空经济是无人机、eVTOL等航空器在3000米以下空域的经济形态,包括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农业植保、巡检监测、城市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

  【eVTOL是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eVTOL即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简化了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能垂直起落也能巡航,不需要跑道和高昂维修成本,可缓解地面交通拥堵。

  目前eVTOL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当于十年前的电动汽车,我国电动汽车已孕育出领先全球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eVTOL复用电动汽车供应链,可大大压缩成长周期。

  二看市场:低空经济至少包含三个万亿级的市场:一是无人机和eVTOL等航空器制造的规模过万亿;二是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过万亿;三是城市空中交通和物流配送等场景应用规模过万亿。

  中国民航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2023年为5059.5亿元,同比增速33.8%。预计2026年可达1万亿元,2030年可达2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6万亿元。

  根据头豹研究院测算,到2035年,我国eVTOL市场空间预计会达到5292亿元,设备数量将达5万台,2026-2030年复合增速可达52.9%,2030-2035年复合增速可达37.6%。

  三看政策:低空经济不仅产业关联度高,还与国家安全紧密关联。2023年中央经济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多项产业支持政策。2023年10月以来,亿航智能、峰飞为代表的eVTOL型号合格证(TC)落地。

  战略规划:2024年3月27日工信部等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新型通航装备在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实现规模化应用,城市空中交通实现商业化运行;到2030年,构建客运网、无人机配送网和低空生产作业网,形成万亿级市场。

  适航审定:2023年10月13日亿航智能的EH216-S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获得全球首张eVTOL型号合格证;2024年3月22日上海峰飞的V2000CG载物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获得型号合格证,峰飞载人eVTOL航空器将于2026年取证;2024年3月21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X3-F的型号合格证申请获得民航管理局受理。

  四看竞争: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有主机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场景应用服务商、通航机场、配套服务商等生态位。目前的行业竞争大多分布在在主机制造商的竞争,未来将涌现大量的场景应用服务商,包括物流配送、载人空中交通、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此外,维修维护、金融服务、航空培训等配套服务商也将跟进。

  五看自己:受空域管理限制、适航审定等因素制约,低空经济在近期的投资不确定性还比较大,需要耐心资本和长远布局。在低空经济起步阶段,有核心技术专长的公司、电动汽车公司等具有先天优势,多数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适合从垂直细分产品与服务的小切口切入,先完成从0到1的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与造血能力,然后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扩张。

  eVTOL是最首要的黄金赛道,此外,民用无人机、低空智联网等赛道有巨大市场空间;兼顾军民融合,在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电池、态势感知与避障、自主飞行控制、智能集群作业、无人机反制、电子对抗等关键技术领域,将涌现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

  地方国企平台公司可作为产业运营商介入通航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的运营;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可提前进行低空经济产业规划、启动可复制的示范基地,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一看行业:人工智能增长的飞轮已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爆发具有里程碑意义,2023年3月以来,随着OpenAI开发的ChatGPT4.0的发布,Sora文生视频模型的诞生,以及GPT-4o的发布,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创业者、资本和政府都在热情参加和投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重塑生产力的核心工具,为千行百业赋能。

  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提供硬件与数据服务,包括芯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等;中游为技术层,提供通用技术、算法模型、开发平台等;下游为应用层,涵盖交通、金融、电信、制造、医疗、安防、能源、教育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多分布在在智慧城市、智能企业管理、智能制造和智能营销等领域,未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应用领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

  二看市场: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将达万亿元。

  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787亿元,同比增长14%。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根据IDC对我国人工智能应用的预判,从技术成熟度来看,智慧交通、数字化营销、生物识别、智慧金融等在2025年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电信、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在2030年成熟,智慧能源、智能教育、自动驾驶、科学智能(AI4S)等在2035年成熟。

  三看政策: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未来随着大国竞争的升级,政策扶持力度还将加码。在美国,人工智能同通信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一样,也存在“制”,先在美国国防部名下做技术研发和早期应用的探索,然后与商业资本一起推动军民两用。

  我国人工智能起步较晚,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作为顶层设计,提出到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展露了我国奋起直追的雄心。

  此后,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四看竞争:人工智能企业主要聚焦于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算法研发。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基础层占2.4%、技术层占12.4%、应用层占85.2%。目前行业上游的AI芯片、AI服务器、光模块、高速交换机等公司有较好的盈利表现,中下游企业多在投入期,未来潜力可期。

  五看自己: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专长、研发能力、市场能力、资本实力等,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生态位。AI产业链有5种企业生态位:一是生态构建者,贯通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全产业链布局;二是技术算法驱动者,立足技术层拓展应用层;三是应用聚焦者;四是垂直行业先行者;五是硬件等基础设施提供者。

  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黄金赛道的市场潜力巨大;充分发挥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全产业链的优势,AI赋能工业4.0,聚焦研发、制造、物流、运维等智能制造的具体应用场景,可避开我国在高性能GPU和通用大模型方面的短板。聚焦专业性强的垂直行业,有突出行业专长的企业,可通过重度垂直细分开创蓝海,成为隐形冠军;有实力的领袖级企业与国家队,应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奋起直追,强攻高端芯片、核心器件、大模型、原创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及超级人工智能(ASI)。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这对传统的组织形态、制度框架、社会治理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今天引领人工智能前沿的不是大厂,而是新型创业公司。例如:深度学习模型Transformer架构,是大厂谷歌的8位研究人员率先于2017年提出来的,但其商业化应用于ChatGPT被小公司OpenAI于2022年捷足先登。对谷歌来说GPT大模型只是其前沿探索之一,对OpenAI来说是all in。

  OpenAI是一个新型组织,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集合体,既做科研、又写代码、又做产品。为了在前期融到巨量的投资,但又不被资本所绑架,坚守AGI造福全人类的使命,OpenAI创始人把企业定位为社会企业,最终的一切都将归为社会公有,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平台化运营、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虚拟企业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要求组织形态更加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和少人化。

  进入智能社会,一些传统形态的企业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平台化组织与个人化企业共生,生产主体趋于多元化、微粒化,甚至于“人人都是企业”。

  那些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副驾驶”的个体,比如设计师、艺术家和创意人,将辅助性工作交给人工智能,主要精力聚焦于原创环节,其工作效率与输出能力将获得极大提高。在人工智能助力下,未来个体创业的机会大增,超级个体将崛起为未来的新势力。

  新质生产力基于新技术、新要素和新模式,而这一切都的源头是新观念、新战略思维,即“新质的人”。

  所谓创新型企业家,是那些具备战略思维,能够高效整合人才和资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的企业家,他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

  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需要唤起全社会对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崇与包容,以及风险投资与耐心资本的助推,而企业家群体本身的战略思维与格局也需要进化升级。

  所谓新型劳动者,是那些具备数据思维,能熟练驾驶智能设备和智能系统,具备跨界融合能力,有更高创新素养的智能型劳动者。随着我国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成为新时期的要务,最终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

  《202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总缺口达500万,亟需各类数据人才、算法人才、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应用人才,以及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源创新的科学家。

  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教育上,需要强大的数学基础,以及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素养。

  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认为,AI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人类对人工智能过度依赖,无限让渡自己的判断,接受机器做出所有关键决策,最终成为“奴隶的奴隶”。

  未来,随着强人工智能自主学习与自主决策能力的提高,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我们每一个人,除非你有独特的认知、独特的洞见和独特的能力,否则你能做的,人工智能都能做。

  传统的应试教育批量培养的工具人将被逐步淘汰,而快速适应与持续进化的创造者将成为未来的主宰。

  我们相信科技向善。让我们积极拥抱智能社会,共同进化,成为适应并开创未来的“新质的人”。

  我们不应惧怕工具,而应学会利用它们。擅长利用技术和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跳出重复劳动的怪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阶领域。

  比如,外贸人能利用腾道外贸通SaaS平台:它负责数据分析,你负责整理汇报;它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你搞客户关系;它进行竞争分析,你制定销售策略。

  你认为未来的风口趋势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更有未来?评论区可以交流一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