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电动汽车”美国政府“上纲上线”另有图谋

日期:  2024-05-28   作者: 安川机器人保养

  近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更声称,美国有一定的概率会采取“极端措施,即禁止中国联网汽车进入美国”。这是自美国政府2月展开调查以来,首次出现可能对中国联网汽车发布禁令的迹象。此外,据传美国最快将于下周宣布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征收新的关税。

  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的存量几乎能不计,而且无人驾驶测试车辆也受到压缩限制,但美国仍藉由保护所谓“国家数据安全”,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打压推进至“上纲上线”阶段。但在这背后,其更明确的动机是转移汽车产业困境乃至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长远来看,电动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只有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一同推动全世界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作为全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也正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美国炮制“中国电动汽车”早有迹可循,而且目前已进入“上纲上线 日,拜登政府针对美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发表相关声明,指示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制造的“网联汽车”做出详细的调查。根据第 13873 号行政命令,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一份拟议规则的预先通知,就涉及与来自中国和其他外国对手相关的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ICTS)的交易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时间为 2024 年 4 月 30 日。

  据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发布的研报显示,BIS目前对网联汽车的定义是 “集成了车载联网硬件与汽车软件系统,通过专用短程通信、蜂窝网络、卫星通信或其他无线电通信技术等进行通信的汽车”。这一定义包含了能进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做定位的汽车;能与智能交通系统通信的汽车;能远程访问或控制的汽车;能进行无线软件或固件更新的汽车;或能实现设备内道路救援的汽车。

  至于拟议规则对网联汽车的定义征求意见,包括如何对该定义进行修订,以更好地应对涉及与网联汽车有关ICTS 交易的国家安全风险;该定义范围是否适当,要不要扩大,以涵盖无人驾驶汽车、电动汽车或其他替代动力源及有关技术;是否有更好的术语替代网联汽车。

  随着美国政府持续推进对相关限制的讨论和政策拟定,中国乃至全世界汽车产业或受波及影响。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称,除网联汽车外,其他涉及 ICTS的行业未来也可能受一定的影响;对国内外汽车制造商而言,需考虑对 ICTS 组件进行供应链分析,并确定其是否涉及“外国对手”;对于汽车制造商以外但涉及ICTS的行业,需留意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法规。

  对此,由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组成的汽车创新联盟表示,美国商务部应“与汽车行业密切合作,以确定任何行动的范围”,同时应避免阻止一些可能会产生短期影响的低风险交易。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在所有配备智能传感器的车辆中,针对特定国家的汽车进行排他性限制并不公平。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过度渲染国家安全概念,停止对中国企业歧视性打压,维护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美国持续过度渲染国家安全概念,频频对中国企业歧视性打压,在电动汽车领域亦是如此。据了解,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制造的“网联汽车”做出详细的调查起源于去年7月四名国会议员写给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的一封信。该信提及,无人驾驶汽车、激光雷达、雷达、摄像头、AI和其他先进传感器与半导体所使用的技术都可拿来收集有关美国人民和基础设施的数据,这一些数据可以分享回中国。这些议员在信中引用了加州监督管理的机构的数据,称七家中国公司去年在美国加州测试了无人驾驶汽车,这中间还包括百度的阿波罗和机器人出租车初创公司小马智行。

  随会,迫于议员带来的舆论压力,布蒂吉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我们谈论硬件还是软件,就像对电信或 TikTok 的担忧一样,对交通技术也存在担忧。”

  据加州车辆管理局的网站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有124辆中国企业的测试车辆,来自7家企业;2023年,还剩74辆车,来自4家企业。可见数量越减少,反而越“加剧”了美方的担忧。更有趣的是,2023年,小马智行和和它的44辆测试车在加州车辆管理局网站上“消失”,但依然在信中被点名“鞭打”。那么,车都没有了,如何窃取数据?

  然而,鉴于议员将“火种”点燃,讨论热度随之展开,更多美国政要和智库学者等去参加了,要中国相关公司回答有关加州和另外的地方进行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数据收集问题,同时讨论对象也从“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到“电动汽车”再变成“联网汽车”。

  由于高昂的关税等制裁政策,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数量,几乎能忽略不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表示,该数据几乎为零,没有听说哪个企业卖到美国去了,早期有一些大巴。而在乘用车这个层面,美国为了限制我们电动化技术出口调整了政策。

  由此,美国针对中国制造的“网联汽车”做出详细的调查,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既然美国市场基本上没有中国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又为何执意而为?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相关表态可见一斑。她表示,面对中国一直增长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和所谓政府补贴,拜登政府正采取一定的措施,目标是确保美国电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虽然没有具体说明行动,但耶伦提到美国政府2022年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称清洁能源激发鼓励措施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减少美国在电池、相关矿物和零部件方面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问及美国要不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新关税时,耶伦称, “我不想过早去说些什么,但拜登总统已经做出了承诺… 我们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内产业取得成功。”

  实际上,当前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已显疲态。依据数据集团 Cox Automotive 旗下研究公司Kelley Blue Book公布的数据,2023 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 120 万辆,电动汽车仅占国内汽车市场的7.6%,但高于 2022年的 5.9%。目前,由于需求放缓、竞争白热化、福特缩减了动力电池工厂的计划,而通用和特斯拉则暂停了部分电动汽车工厂扩建计划。

  此外,过去一年多里,特斯拉多次降价以刺激需求,在全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然而,以价换量的结果是,特斯拉2023年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38%至181万辆,超额完成目标,但公司纯收入能力受挫,去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近44%。

  Kelley Blue Book分析师表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仍在增长,但上涨的速度没那么快。虽然创下了新的记录,但放缓是真实存在的。”而福特则预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继续增长,但增速低于预期,理由是消费的人不愿意接受比燃油车还贵的替代产品。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也战战兢兢。甚至特朗普的一段竞选演讲也称,将“会对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作为自己竞选的筹码。

  对此,美国商业管理专家 约翰·奎尔奇教授称,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在墨西哥的生产就非常有可能供应到美国市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步好棋,但是整个美国汽车行业感觉一夜之间受到了威胁,自然要针对这个作出一些防范限制。

  毋庸置疑,电动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技术进步,只有开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赢。而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显然也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4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关于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验测试情况的通报(第一批)》,按照企业自愿送检原则,2023年11月起组织对汽车制造商2022-2023年度新上市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合规情况(车外人脸信息等匿名化处理、默认不收集座舱数据、座舱数据车内处理、处理个人隐私信息显著告知等4项合规要求)进行仔细的检测,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部符合4项合规要求。

  特斯拉方面对此表示,特斯拉通过了国家车辆数据安全的权威标准和要求,有利于全面解除(如机关单位、机场、高速等)对特斯拉等智能汽车的禁行禁停限制,促进汽车行业发展。

  基于此,特斯拉FSD也被视为将加速在国内落地。行业分析称,对于中国而言,特斯拉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鲶鱼,曾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FSD或在为未来为特斯拉带来非常大经济利益同时,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内无人驾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多国车企巨头近期都表示要在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加大投资,加快转型。其中,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欧立甫表示,“梅赛德斯-奔驰推进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不变,我们逐步扩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布局。”

  目前,中国车企正在加速推进全球化,扩大在欧洲、东南亚、俄罗斯、南美、中东等全球各地的布局。这促使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中国电动汽车在各国及地区的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而且市场表现不俗。

  但对于美国市场,中国企业正在审慎对待。近日,比亚迪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美洲区CEO李柯表示,由于美国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和许多花了钱的人电动汽车犹豫不决,比亚迪没有在美国销售汽车的计划。而在锂电产业链方面,中国企业仍然把美国作为重要市场之一,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争相进军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市场,进行全球化布局。

  事实上,中美两国在汽车产业领域的人才、技术、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而中国的广阔市场以及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为美国汽车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近年来,鉴于美国本土汽车产业面临效益下滑、裁员压力增大等困境,拜登政府抛出了子虚乌有的“中国汽车”,无疑是为转移其汽车产业困境和安抚汽车工人情绪等考量。显而易见,美国将国内的汽车产业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做法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同时推进相关举措也势必对中美汽车领域的合作乃至全球电动汽车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和半导体类似,电动汽车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物,几乎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合作共赢、平等互利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一同推动全世界汽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