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谐波张雨文:4年前谐波减速器已实现独立自主可控相信中国会有自己的“四大家族”

日期:  2024-07-28   作者: 贝博网站焊机维修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一些核心关键指标已不输海外品牌,但在对机器人设计、应用场景理解、应用性部署等方面还需要多加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也会出现自己的‘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绿的谐波总经理张雨文日前做客《沪市汇·硬科硬客》第六期节目“工业机器人新演进”时表示。

  立足公司所在的谐波减速器领域,张雨文表示,行业产品全产业链覆盖优势显著,不存在“卡脖子”问题。但同时,实现国产替代的过程也并非顺风顺水。

  长期以来,谐波减速器被日企垄断,价格高昂且交货周期较长,制约了机器人厂商的生产及服务。经过10年探索,直至2013年,绿的谐波才最终将谐波这款产品批量使用在机器人本体上。

  张雨文认为,未来中国机器人企业要发展形成一定规模,还需要突破两点:在别人的优势产业里去做突破,以及找到一些更细分的、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的领域去做探索。

  2023年12月5日,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2%,其中,中国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增长是最近10年来同比最快的,几乎超过一半的国民经济中类领域里都有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

  “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地区,国产机器人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占率。就目前来说,国产机器人企业还面临一些挑战。”张雨文表示。

  作为一家核心零部件企业,绿地谐波主要研发生产谐波减速器、机电一体化、数控转台、液控磨抛工具、电液伺服控制器等多类产品,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医疗器械、半导体设备、新能源等领域。

  “本体和核心部件企业联手,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很愿意这样做,在产品核心性能和市场战略上持续提升,共同提高市占率。”张雨文举例,自2013年甚至更早起,绿的谐波就开启了同埃夫特的合作,一同推进进口产品的替代。

  “日本的本体商和核心部件供应商,过去的30年来一直在电子马达驱动器、编码器等领域相互促进、相互迭代,从而形成完整的生态,才有了目前这样的市场格局。”张雨文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自1980年,日本研发世界第一台scara机器人以来,经过40年发展,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诞生了发那科、安川电机、川崎、OTC、松下、不二越等全球著名品牌。

  “我们核心部件企业,要更多地与国外主流品牌的一些本体企业,推进更深入、大批量的合作。”张雨文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企业自身实战力,也能促进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是当下“最紧迫的事”。

  据美国ITIF(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3月发布的报告,中国虽然还未在机器人创新方面处于领头羊,但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赶上对手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立足谐波减速器领域,张雨文表示,行业产品全产业链覆盖优势显著,不存在“卡脖子”问题。但实现国产替代的过程也并非顺风顺水。

  张雨文谈及,绿的谐波是国内少数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并实现谐波减速器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从基础原材料的研究和选择、零部件粗加工、精密加工到谐波减速器整机的装配,目前均能实现自主可控。

  “长期以来,谐波减速器被哈默纳科等日本企业垄断,我们从始至终在给自己鼓劲,要从产品性能、应用性、服务、价格等多重维度上完全超过进口品牌。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实现进口替代。”张雨文称。

  据张雨文讲述,自2003年起,绿的谐波的核心团队就“愣头青”似的闯进谐波减速器行业,开始从事机器人用精密谐波减速器理论基础研究。

  彼时全国谐波减速器完全被日本供应商垄断,而日本供应商为了限制国产机器人发展,把产品定价定得特别高且交货周期长,制约了机器人厂商生产及服务。

  “但这其实也给中国企业创造了机会,让我们早期可以通过产品性价比迅速吃掉一部分市场。”据张雨文介绍,到了2013年,绿的谐波已经将谐波这款产品,批量地使用在客户的机器人本体上。这10年里,从自主知识产权摸索、IP探索到产品设计,每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

  “我们所有减速器的核心部件和材料,都不再受海外限制。2020年以后,谐波减速器的制成过程已完成对进口品牌的替换,基本实现国产的独立自主可控。”张雨文表示。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机器人巨头们,在技术能力、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和产品设计安全把控等方面,都有非常强的优势。

  “他们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其实就是依靠产业链共生所达成的。但国内外的差距可能很难量化。”张雨文尝试从企业对机器人不同的技术专注方向去做描述。

  一部分企业注重大脑控制和人工智能,也有一些企业更看重硬件绝对性能的改善和提升。

  “这两个流派,国内外差距不像想象中那么大,大家起步时间接近,硬件成熟的条件也相当类似。”但张雨文认为,未来行业决胜的关键点,依然是看这两个技术流派最终落地的应用场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大量国产新能源汽车从供应链开始,已经很依赖我们自身的机械品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张雨文看到,一些优秀的中国品牌已确定进入到海外汽车供应链当中,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张雨文表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一些核心关键指标已经不输海外品牌,但在对机器人的设计、应用场景的理解、应用性部署等方面还需要多加研究。

  “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也会出现自己的‘四大家族’。”张雨文表示。

  谈及绿的谐波未来布局,张雨文期望,可成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高端装备细致划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未来我们会抓机电一体化趋势,将谐波减速器与电机、传感器等组合,不断丰富和优化相关这类的产品结构,带动全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张雨文表示。

  具体来看,一方面,将首创机床专用的高精度、高刚性减速器与高功率密度伺服电机集成的一体化数控转台,大范围的应用于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等高端机床领域,满足下业对高精密传动装置在高性能、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

  另一方面,紧跟下游市场需求,抢先布局旋转关节、电液驱动关节两大主流技术,满足未来移动机器人一体化关节等领域的需求。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我们已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洪流。具身智能的时代肯定会到来,其速度可能超出我们若干年前的想法。”张雨文认为,未来智能机器人最通俗的形态一定是人形,尤其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根据马斯克对市场空间广阔的畅想,未来机器人的数量会是人类的2倍,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会是手机市场+汽车市场总量的3倍。

  “这个过渡阶段是介于我们现有工业机器人这种固定式的,或是通过离线编程做好的一些预设路径,再过渡到一种拥有自主感知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及移动能力的产品。”张雨文认为,这类产品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应用性更好部署跟进。

  “人形是人类对着未来世界一个美好的、向往的状态,过程中还要解决很多具体的技术问题,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技术问题也要求我们一起去突破。”张雨文表示。

  展望下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张雨文认为,可能会把过去并没有用在工业机器人上的一些技术,应用到该类产品上。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更多展示的还是基于硬件的堆叠。它到底是高度集成的智能化、定制化产品,还是基于通用人形机器人去开发的普适性硬件,我认为是下一个阶段要去探索的。”张雨文表示。(央广资本眼)

  张雨文表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一些核心关键指标已经不输海外品牌,但在对机器人的设计、应用场景的理解、应用性部署等方面还需要多加研究。